其他
欧洲系列 — 伊尔门平原与诺夫哥罗德城的建立
虽然拉多加湖在每个方向上都有支流,但很显然只有从南端接入湖盆地河流,才有机会让瑞典人接近地中海文明,气候上也更适合建立长期据点。在这个方向,瑞典人很快会发现一条河流——沃尔霍夫河。沃尔霍夫河所在的区域,是一片南北长约500公里,东西宽约200公里的低地。伊尔门湖是整片低地的地理中心。沃尔霍夫河正是从伊尔湖引水,向北注入拉多加湖的。而伊尔湖之南,与沃尔霍夫河流向一致的上游河流,叫作“诺瓦季河”。 “姆斯塔河——伊尔门湖——沃尔霍夫河”水系所覆盖的这片低地,我们可以称之为 “伊尔门平原”。 伊尔门平原虽然体量不算很大,但却横跨了北纬60度,到北纬55度线的区间,高纬度、大跨度的结构,使得平原的地表结构很不稳定。与我们在东亚中纬度地区常见的东、南流河流不同的是,高纬度地区的北流水系,会遇到两个问题:一是冰期长。以伊尔门湖为例,其每年的结冰期长达5个月之久(11月至次年4月);二是由于气温有差异,上游会比下游更先解冻。遇下游冰塞受阻的上游洪水,势必周期性向周边低地漫流。加上高纬度地区的蒸发量本来就小,导致伊尔门平原,常年处于湿地(沼泽)状态。从技术上看,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,这片低地和伊尔门湖,就是一个调解水量的泄洪区。 类似的情况在西西伯利亚,体现的更为明显。80%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因此处于难以开发的湿地状态。另一个与我们关系更近的案例,则是黑龙江。单看中国地图,黑龙江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条东流河流。不过当我们把俄国人占据的外东北地区也纳入视线后,就会发现它在俄国境内的下游河道(俄称“阿穆尔河”),完全就是一条北流河流。每年4月,当充当中俄界河的这部分河道开始解冻,并很快迎来汛期时,下游的河面还处于冰封状态(5月解冻)。很显然,黑龙河流域中应该也有一片,与伊尔门平原类似的低地,帮助整个水系调解水量。 这片位于黑龙江中、下游相接之地,被中俄所共有的低地,地理名称叫做“三江平原”(黑龙江、松花江、乌苏里江三江交汇之地)。它的中国部分有一个知名度更高的名称——北大荒。今天的“北大荒”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,然而在上世纪中叶,红色中国开始依靠机械力,大规模开发这片湿地之前,这一区域仍然都还是人类生存的禁区。东亚民族在三江流域所遇到的困境,瑞典人也同样会遇到。不过一方面瑞典人所生活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南端,与伊尔门平原纬度相当,最起码在气候上不会有什么不适;另一方面,瑞典人至此并不是来寻找垦地的。如刚才所分析的那样,真正吸引他们前来的,是这片土地的贸易潜力。 公元859年,一支来自瑞典的武装商队,在他们的首领“留里克”的带领下,在伊尔门湖北岸、沃尔霍夫德河畔,建立了一座城市——诺夫哥罗德(意为新城市)。这也是俄罗斯境内最古老的城市,被视为东斯拉夫国家的发源地。然而这座城市的建立,其实与斯拉夫人并无关系。鉴于伊尔门平原并不适合农业生产,东迁的斯拉夫人更倾向于向东南方向扩张。在瑞典人到来之前,此地只有人数不多的,隶属乌拉尔语系的渔猎部落在活动。正是因为与这些乌拉尔人的贸易,瑞典人才渗透至此的。也可以说,诺夫哥罗德最初的定位,只是一个长期贸易据点。 在伊尔门地区进行贸易的瑞典人,很快便会发现,他们从乌拉尔人手中收购过来的商品,并不一定要再运回波罗的海,再通过中欧转手地中海地区。如果在尚未充分开发的东欧平原打通一条新“航线”,瑞典人就有机会直接和最富庶的拜占庭帝国直接交易了。不过,再想往南的话,瑞典人所面对的就不是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乌拉尔人,而是已经开始有国家意识的斯拉夫人了。至于接下来这些武装“商人”会怎么做,我们下一节再接着分析。